时间: 2025-04-24 03:5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3:55:43
1.亦作"躡蛩"; 《吕氏春秋.不广》"北方有兽,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趋则踥,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后因以"躡蛩"比喻两者关系亲密无间。
1. 【蹶】 - (形声。从足,厥声。本义:倒下,跌倒)。 -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蹶,僵也。 、 《吕氏春秋·慎行》-小人之行,不蹶于山。 、 《吕氏春秋·尽数》-处足则为萎,为蹶。 、 唐·李朝威《柳毅传》。又如:蹶角(额角叩地,表示恭敬诚恳);蹶踬(跌倒,颠仆);蹶躄(颠跌,奔波);蹶踣(颠仆,跌倒);蹶跌(跌倒)-毅恐蹶仆地。
2. 【蛩】 - 蝗虫的别名。 【引证】 《淮南子》-飞蛩满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