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3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35:28
词汇“不凿”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旧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不凿”可以理解为“不进行凿刻”或“不精确”的意思。然而,由于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其确切含义和用法可能需要结合更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不凿”字面意思是指不进行凿刻或不精确的行为。在古代汉语中,“凿”通常指雕刻或精确地制作,因此“不凿”可能意味着不做这样的精确工作。
由于“不凿”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在一些描述工艺或建筑的文本中找到其使用,例如描述某件物品未经精细雕刻。
“不凿”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古代汉语中对工艺和建筑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已经大大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倾向于使用“不精确”或“模糊”等词汇。
在古代**,工艺和建筑的精细程度往往与工匠的技术和社会地位有关。因此,“不凿”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工艺品质量的评价标准。
对于我来说,“不凿”可能带来一种粗糙或不完美的感觉,可能与一些未完成或质量不高的物品相关联。
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或遇到“不凿”这个词汇。它更多地出现在学术研究或古代文献中。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不凿”来描述自然景观的原始美,如:“山川不凿,自然之美,浑然天成。”
视觉上,“不凿”可能让人联想到未经雕琢的石头或木头,保留了原始的纹理和形状。听觉上,可能与一些未经修饰的自然声音相关联。
由于“不凿”是一个较为特定的汉语词汇,它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在英语中,可能使用“uncarved”或“rough”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不凿”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工艺和精确度的描述。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了解其含义和用法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凿】
(形声。从金,鑿(zuò)省声。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凿,穿木也。 、 《仪礼·士丧礼》-重木刊凿之。 、 宋·沈括《梦溪笔谈》-皆是水凿之穴。(凿,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组词】
凿巾、 凿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