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1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19:17
四郊多垒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四周的郊野有很多堡垒。基本含义是指周围有很多防御工事,形容战事频繁或军事防御严密。
四郊多垒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军事防御工事的布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战事频繁或防御严密的成语。
在古代,战乱频发,军事防御工事的建设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四郊多垒** 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防御意识和战乱现实。
该词汇带有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可能激发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在讨论历史话题时,我曾使用过四郊多垒 来形容古代边疆的防御工事,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军事环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四郊多垒,烽火连天,
战鼓声声,人心惶惶。
但愿和平,永驻人间,
硝烟散尽,共赏春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到古代城墙、堡垒的景象,以及战鼓、号角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fortified perimeter" 或 "defensive fortifications",但这些表达没有四郊多垒 这样的成语韵味和文化内涵。
四郊多垒 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军事防御的严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战乱现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如果都象他们似的定要吃饭,在这~的时候,那里来这许多饭?(鲁迅《华盖集·牺牲谟》)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郊】
(形声。从邑,交声。从“邑”,表示与城郭、行政区域有关。本义:上古时代国都外百里以内的地区称“郊”)。
郊区。
【引证】
《说文》。按,周时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郊,距国百里为郊。 、 《诗·魏风·硕鼠》-适彼乐郊。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素服郊次。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洒江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始知郊田。 、 《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 、 《周礼·质人》。注:“远郊也。”-郊二旬。 、 《仪礼·觐礼》。注:“谓近郊。”-至于郊。
【组词】
郊祀、 郊圻、 郊里
3.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 、 《尔雅·释诂》-多,众也。 、 《诗·邶风·旄丘》-何多日也。 、 《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与为多焉。 、 《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组词】
多次;多分、 多士、 多感、 多口、 多般、 多口可、 多花、 多许
4.
【垒】
(形声。从土,畾(雷)声。本义: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垒,军壁也。 、 《礼记·曲礼上》-四郊多垒。 、 《周礼·夏官·量人》-营军之垒舍。 、 《左传·僖公十九年》-因垒而降。 、 《左传·宣公十二年》-摩垒而还。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于城内更筑坚垒。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垒西边。
【组词】
垒培、 垒尉、 垒和、 垒口、 垒舍、 深沟高垒;两军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