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6:5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6:50:51
词汇“众民”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群人,特别是指普通民众或广大人民。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众多的人民”。
“众民”一词源远流长,古汉语中已有使用,如《尚书》中提到“众民”,意指广大的人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众民”常与“天命”、“民心”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强调民众的力量和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强调民主、民权等概念。
“众民”这个词给我一种集体感和历史感,联想到历史上的*社会和民众的力量。它也让我想到团结和共同的目标。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社区活动中听到“众民”这个词,用来描述参与活动的居民,强调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众民如星辰,汇聚成夜的辉煌,每一颗心,都是时代的火光。”
想象一幅画面:广场上,众民聚集,旗帜飘扬,欢呼声此起彼伏。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团结和力量。
在英语中,“众民”可以对应为“the masses”或“the populace”,但这些词汇在英语中的使用可能更带有负面或批判的意味。
“众民”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虽然在现代使用中不如一些通俗词汇频繁,但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词汇,能够传达出集体的力量和民众的重要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1.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