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0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08:31
词汇“四鄙”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意指四方边远之地或边疆地区。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四鄙”字面意思是指四方的边远地区,通常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文化落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带。
在古代文学中,“四鄙”可能用来形容边疆或远离中原的地区,如《左传》中有“四鄙之民”的说法,指的是四方边远地区的居民。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可能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
“四鄙”一词可能源自古代对地理方位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边远地区。
在古代**,中原地区被视为文明的中心,而“四鄙”则代表了边缘和落后。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地域歧视。
提到“四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荒凉、落后和与世隔绝的景象,带有一种悲凉和无奈的情感。
由于“四鄙”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
在创作中,可以将“四鄙”用于描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或是某个故事中主角的起点,以此来象征成长和转变。
想象一片荒芜的土地,风沙漫天,这样的景象可能会与“四鄙”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边远或边缘地区,但其具体表达和使用情况会有所不同。
“四鄙”作为一个历史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地理观念和文化偏见。在现代语言学*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背景,但在日常表达中,可能并不常用。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鄙】
(形声。从邑,啚(bǐ)声。本义: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鄙,五酂为鄙。 、 《周礼·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 《周礼·宰夫》。注:“五百家为鄙。”-县都之治。 、 《周礼·太宰》。注:“都之所居曰鄙。都鄙距国五百里,为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以八卿治都鄙。 、 《吕氏春秋》。高诱注:“鄙,五百家也。”-命司徒,循行县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