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2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27:14
未成年犯:这个词汇指的是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未成年人的个体,因违反法律而成为犯罪者。在大多数司法体系中,未成年人通常指的是18岁以下的人。
未成年犯这个词汇的词源直接来源于“未成年人”和“犯罪者”的组合。随着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注增加,这个词汇在法律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使用频率也在增加。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对未成年犯的处理和看法存在差异。一些社会可能更倾向于教育和矫正,而另一些社会可能更倾向于惩罚和隔离。
这个词汇可能引发同情、担忧或愤怒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青少年面临的困境、社会不公或法律的复杂性。
个人经历中,可能遇到过关于未成年犯的新闻报道、社区讨论或法律案例,这些都加深了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将未成年犯作为主题,探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与压力。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未成年犯在法庭上的情景,或者他们在社区中接受辅导的画面。音乐方面,可以选择反映青少年挣扎和希望的旋律。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对未成年犯的处理和称呼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国家,可能更强调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在其他国家,可能更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
未成年犯这个词汇在法律、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涉及法律的执行,还涉及对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和社会融入。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对于深入探讨相关议题至关重要。
1.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引证】
《小尔雅·广诂》-未,无也。 、 《论语·子罕》-未由也已。 、 《论语·宪问》-未之难矣。 、 《公羊传·隐公六年》-吾与郑人未有成也。 、 《吕氏春秋·开春》-吾未有言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 、 唐·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未百步则返。 、
【组词】
未际、 未的、 未从、 未傅、 未遑、 未遇、 未宾、 未集、 未臻、 未极、 未意之志、 未第、 未萌
2.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3.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
4.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