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2:2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2:26:27
“溜之乎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悄悄地离开或逃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在不引起注意的情况下迅速离开某个场合或地点。
在文学作品中,“溜之乎也”常用于描述人物在尴尬、危险或不愉快的情境下选择逃避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开玩笑或描述某人逃避责任的行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策略性撤退或避免冲突时可能会有所体现。
同义词:逃之夭夭、溜之大吉、偷偷摸摸 反义词:勇往直前、迎难而上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行为时各有侧重,如“逃之夭夭”强调逃离的速度和突然性,而“勇往直前”则强调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溜之乎也”这个成语的来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溜”和“之乎者也”结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之乎者也”常用来表示文言文的语气,而“溜”则有滑行、悄悄移动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固定下来,用于描述悄悄离开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面对困难或不愉快的情况,选择逃避有时被视为一种懦弱的表现。然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感受和选择,因此“溜之乎也”有时也被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或避免不必要冲突的策略。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通常与逃避责任或面对困难时的懦弱行为相关联。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被用来形容一种机智或灵活的应对策略。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朋友的聚会上,我意识到话题转向了一些我不感兴趣的内容,我便选择了“溜之乎也”,悄悄地离开了那个讨论圈,去寻找更有趣的交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光稀疏,
他溜之乎也,消失在黑暗的角落。
无声无息,如同夜风,
留下的,只有淡淡的足迹。
视觉上,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个人悄悄地从人群中溜走,身影逐渐消失在夜色中的画面。听觉上,可能是一片寂静,只有轻微的脚步声在耳边回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neak away”或“slip out”,这些表达也强调了悄悄离开的动作,但没有“溜之乎也”这种成语的文学韵味和历史深度。
“溜之乎也”这个成语在描述悄悄离开的行为时非常生动和形象。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应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使我的语言更加地道和富有文化内涵。
他却少陪也不说一声,就此溜之乎也去了。
三荷包见此光景,搭讪着就~。
1.
【溜】
(形声。从水,留声。本义:水名)。
古水名。又名“潭水”。
【引证】
《说文》-溜水出郁林郡。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乎】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同本义。
4.
【也】
表示选择,还是。
【引证】
《水浒传》-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组词】
也是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引证】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旋见一白酋…英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