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4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9:49:33
词汇“昨暮儿”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方地区使用,尤其是在北京话中较为常见。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昨暮儿”字面意思是“昨天晚上”,其中“昨”指的是“昨天”,“暮儿”则是“晚上”的方言表达。这个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用,但在方言中是一个比较地道的表达方式。
在口语中,“昨暮儿”常用于日常对话,表达对昨天晚上发生事情的提及。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有时会被用来营造地方特色或增强语言的地域感。在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的使用较少,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口语色彩。
“昨暮儿”的词源较为简单,是由“昨”和“暮儿”两个词组合而成。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方言词汇往往保留了更多的地方特色和历史痕迹。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昨暮儿”可能承载着一定的情感色彩或地方认同感。例如,对于北京人来说,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唤起一种亲切感或归属感。
对于不熟悉这个词汇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新奇或有趣。对于熟悉这个词汇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亲切或怀旧。
由于这个词汇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较少使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方言环境中。
在创作中,可以将“昨暮儿”融入到描述地方特色的故事或诗歌中,以增强作品的地域感和真实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北京胡同的夜晚场景,人们用“昨暮儿”交流的情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北京话的独特发音和语调。
在其他方言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但具体词汇和用法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广东话中可能会用“琴晚”来表示“昨天晚上”。
“昨暮儿”作为一个方言词汇,虽然在普通话中不常用,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的语言环境。
1.
【昨】
(形声。从日,乍声。本义:隔夜,上一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絫日,从日,乍声。-昨,垒日也。 、 《苍颉篇》-昨,隔日也。 、 《尔雅》-夏日复昨。 、 《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组词】
昨伲、 昨而子、 昨日子、 昨几、 昨夜、 昨宵、 昨暝
2.
【暮】
(形声。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同本义。
【引证】
《论衡·明雩》-暮者,晚也。 、 《庄子·齐物论》-朝三而暮四。 、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 《乐府诗集·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 《韩非子·难一》-今朝至,暮变。 、 宋·苏轼《石钟山记》-至莫夜月光明。 、 唐·杜甫《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组词】
暮天、 暮雨、 暮途、 暮烟、 暮暮、 暮鼓、 暮暗
3.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