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6:49: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49:18
“溘然而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突然、迅速地离开或消失。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突然离去,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和情感色彩,暗示了一种意外或不可预见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溘然而去”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死亡或突然的离别,增添一种悲剧或哀伤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的场合,人们可能会使用它来表达一种突然的变化或结束。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些突发**或状态的突然结束。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情感色彩和具体情境的描述,而反义词则强调了离去或消失的过程是缓慢的,与“溘然而去”的突然性形成对比。
“溘然而去”源自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学作品和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和正式的语境中仍然保留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传统文化中,死亡和离别常常被赋予深刻的情感和哲学意义。因此,“溘然而去”这样的词汇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用以表达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短暂的感慨。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哀伤和无奈,它让我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在表达时,它可以帮助传达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逝去事物的怀念。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朋友的突然离世后,用“溘然而去”来形容他的离去,这帮助我更好地表达了我的哀伤和对他的怀念。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花瓣溘然而去,留下一地哀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落叶在秋风中溘然而去,或是海浪在岸边突然退去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或海浪声,增添一种突然和不可预见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uddenly depart”或“pass away suddenly”,但这些表达缺乏“溘然而去”所带有的文学和情感色彩。
“溘然而去”是一个富有情感和文学色彩的词汇,它在表达突然和不可预见的离去时非常有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我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则一旦溘然而去,将一生心血,付之茫茫,岂不大可惜也。
1.
【溘】
(形声。从水,盍(hé)声。①本义:水流。②忽然) 突然地、忽然地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
【组词】
溘逝、 溘然长逝;溘死、 溘谢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