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9:19
弃笔:字面意思是指放下笔,不再书写或绘画。基本含义通常指放弃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或书法艺术等活动。
“弃笔”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指放下笔不再书写。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丰富,不仅指物理上的放下笔,更象征着放弃某种精神追求或生活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文人常被视为社会的精英,他们的“弃笔”往往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如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等。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仍保留其文化内涵,但使用场景更加多样化。
“弃笔”一词常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壮的情感,让人联想到文人墨客在困境中的选择,以及他们对理想的执着与牺牲。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一位老作家因健康问题不得不放弃写作,他的“弃笔”让我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选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无情催人老,弃笔山林隐士心。”
想象一位老者在山林中放下笔,四周是静谧的自然风光,这种场景让人联想到宁静与超脱。
在英语中,“弃笔”可以对应为“lay down the pen”,但其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可能不如中文中的“弃笔”丰富。
“弃笔”一词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情感和社会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可以更深刻地把握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 《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 笔帕之敬、 笔楮难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