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1:28: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1:28:07
“弃繻郎”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弃”、“繻”和“郎”三个字组成。其中,“弃”意味着放弃或抛弃,“繻”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郎”在古代汉语中常指年轻男子。因此,“弃繻郎”字面意思是指放弃或抛弃丝织品的年轻男子。
在文学作品中,“弃繻郎”可能用来形容一个年轻男子放弃奢华或物质追求,追求更高尚的精神生活或理想。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可能会出现。
“弃繻郎”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文学作品,用以描述那些放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或道德提升的年轻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学或历史语境中仍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弃繻郎”可能与道家的隐逸思想有关,强调放弃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提升。这种思想在古代文人中颇为流行,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向往。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坚守内心纯净和追求高尚理想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放弃了高薪的工作,选择在偏远地区支教,这让我想起了“弃繻郎”的形象,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林深处,一位弃繻郎,舍弃繁华,寻觅心灵的故乡。”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年轻男子,身着简朴的衣裳,站在山林之间,背景是悠扬的古琴声,这样的场景能够很好地体现“弃繻郎”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ermit”(隐士),但“弃繻郎”更强调的是年轻男子放弃物质追求,这与西方文化中的隐士形象有所不同。
通过对“弃繻郎”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文学和文化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个描述特定行为的词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象征。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繻】
彩色的丝织品。
【引证】
《说文》-繻,缯采色。从糸,需声。 、 《宋史·韩彦直传》-亲解孝宗艸角之繻傅其首。
细密的丝织品。
【引证】
《玉篇》-繻,细密之罗也。
3.
【郎】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古地名。春秋鲁邑。
【引证】
《说文》。按,鲁有二郎。-郎,鲁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