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7: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17:08
“熊罴入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熊和罴(一种大型熊类动物)进入了梦境。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梦境中的奇异景象,或者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文学作品中,“熊罴入梦”常被用来描绘梦境中的奇幻场景,增添神秘色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的幻想或不切实际的想法。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探讨梦境的象征意义或文学作品中的隐喻。
同义词:梦幻泡影、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反义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熊罴入梦”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梦境的神秘和奇幻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不切实际幻想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梦境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象征意义。熊罴作为强大的动物,进入梦境可能象征着力量、恐惧或未知的挑战。这个成语在社会背景中可能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神秘和好奇。它让我联想到古老的传说和神秘的梦境,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熊罴入梦”来形容一个朋友的不切实际的商业计划,提醒他需要更加务实。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熊罴入梦来,
星辰闪烁间,幻影舞翩跹。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熊罴在梦境中漫步的神秘画面。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神秘或梦幻的音乐来增强这种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reaming of unicorns”(梦见独角兽),也是一种象征不切实际幻想的表达。
“熊罴入梦”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也反映了人们对梦境的神秘和奇幻的理解。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趣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不切实际的幻想或梦境中的奇异景象。
维熊维罴,男子之祥。
已见~,行看老蚌生珠。
1.
【熊】
(形声。从能,炎省声。能,“熊”。本义:动物名)。
属于食肉目熊科(Ursidae)的一种大型笨重的哺乳动物。
【引证】
《说文》-熊兽似豕,山居各蛰。 、 《尔雅》-熊虎丑,其子狗。又罴如熊,黄白文。 、 《国语·晋语》。字误能,按,罴即熊类之大而猛者,能拔树木,今俗谓之人熊。-黄能入于寝门。
2.
【罴】
棕熊 ,熊的一种,也叫马熊或人熊,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胆入药。
【引证】
毛泽东《七律·冬云》-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 《诗·大雅·韩奕》-赤豹黄罴。
【组词】
罴九、 罴褥、 罴貅、 罴虎
3.
【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个尖头器具,尖头器具容易进入。本义:进来,进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入,内也。 、 《诗·唐风·山有枢》-他人入室。 、 《庄子·人间世》-就不欲入。 、 《左传·文公十六年》-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 、 《史记·项羽本纪》-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组词】
入门问讳、 入对、 入览、 入迁、 入学、 入口、 入帘
4.
【梦】
(会意。小篆字形,由“宀”(房子)、“爿”(床)、“夢”(不明也)三字合成。意为夜间在床上睡觉,眼前模糊看不清,即作梦。“夢”由“苜”(mò,眼看不清)、“宀”(人的变形)、“夕”(晚间)三字会意。本义:睡眠中的幻象)。
同本义。
【引证】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妇梦中咳嗽。 、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人作》-铁马冰河入梦来。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形诸梦。 、 清·林觉民《与妻书》-梦中得我。
【组词】
梦迷、 梦梦铳铳、 梦梦查查、 梦思、 梦中梦、 梦中、 梦语、 梦啼妆泪红阑干(梦中啼哭,擦了脂粉的脸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脂粉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