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56:53
愁颜不展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因为忧愁而面容不舒展,形容人因为忧虑或悲伤而显得愁眉苦脸,表情不愉快。
在文学作品中,愁颜不展 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描述悲剧或悲伤情节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可以用来说明某人因为某些事情而心情不好。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文学分析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情绪状态或人物特征。
愁颜不展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情感表达的细腻描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情感表达场合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愁颜不展** 反映了人们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尤其是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这个词汇也体现了社会对个人情感状态的关注,尤其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
愁颜不展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理解。它让人联想到悲伤、忧虑和压力,同时也激发人们对他人情感状态的关心和同情。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见过朋友因为家庭问题而愁颜不展,那时我尽力提供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愁颜不展,心事重重,
月下独酌,泪光朦胧。
愁颜不展 这个词汇让人联想到阴沉的天空、悲伤的音乐和忧郁的画面,如一幅描绘孤独人物的油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 sad face" 或 "a worried look",但这些表达不如 愁颜不展 那样富有诗意和深度。
愁颜不展 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外在表情,还反映了其内在的情感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奈我丈夫每日只是攻文习武,衣食艰苦,颇觉失望,以此愁颜不展。
1.
【愁】
(形声。从心,秋声。字亦作“愀”。本义:忧虑,发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愁,忧也。 、 《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 《荀子·脩身》-见善愀然。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 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 、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组词】
不愁吃,不愁穿;愁坐、 愁思、 愁绝、 愁怀勃勃、 愁海
2.
【颜】
(形声。从页,彦(yàn)声。从页(xié),与头有关。本义:印堂)。
印堂,两眉之间。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各本作眉目之间,浅人妄增字耳,今正。眉与眉之间不名颜。…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颜,眉目之间也。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展】
(形声。小篆字形假卧的人形。从尸,与人体动作有关。本义:转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展,转也。 、 《广雅》-展,转,反侧也。 、 《韩诗泽陂》-展转伏枕。 、 《楚辞·惜贤》-忧心展转。 、 《红楼梦》-展眼已是夏末秋初。
【组词】
展动、 展轮、 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