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2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22:49
词汇“愆义”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定义来进行分析。假设“愆义”指的是违背或偏离了原有的意义或原则,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愆义”可以理解为违背或偏离了原有的意义、原则或道德规范。其中,“愆”字有违背、过失的意思,“义”则指正义、原则或道德。
由于“愆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详。但“愆”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违背、过失的含义,而“义”字则一直指代正义或原则。
在强调道德和原则的社会中,“愆义”可能被用来批评那些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愆义”可能引起负面情感,如厌恶、失望,因为它涉及到违背道德或原则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有人违背了重要的原则或道德,可能会用“愆义”来描述这种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愆义”来表达对违背道德行为的谴责:
月光下,愆义的影子
在道德的法庭前颤抖。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违背原则或道德的行为,如英语中的“transgression”或“breach of ethics”。
“愆义”是一个强调违背道德或原则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专业领域中可能会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1.
【愆】
(形声。从心,衍声。本义:过错;罪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愆,过也。 、 《左传·哀公十六年》-失所为愆。 、 《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 、 《三国志·诸葛亮传》-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
【组词】
愆锁、 愆戾、 愆尤、 愆忒、 愆罪、 愆殃、 愆负、 愆过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