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6:2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6:23:21
坐立不安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因为焦虑、紧张或不安而无法安静地坐着或站着。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人的心理状态,表明他们感到非常不舒服或不自在。
“坐立不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坐”和“立”两个动作词与“不安”这个形容词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人的不安状态。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普及。
在**文化中,“坐立不安”常与儒家文化中的“静”相对立,强调内心的平静与稳定。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来描述人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的反应。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联想上,我会想到一个人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或者不停地变换坐姿,表现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等待一个非常重要的电话时,我感到坐立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心却坐立不安,思绪如潮,涌动不息。”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一个人在房间里不停地走动,或者坐在椅子上不停地变换姿势。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急促的脚步声或椅子摩擦地板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stless”或“on edg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坐立不安”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心理状态时非常形象和生动。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也让我在表达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时有了更准确的词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自从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无路可救。
萧状元终日在此来往,吾等见了~。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立】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侸也。 、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 《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持璧却立。 、 《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 宋·欧阳修《归田来》-卖油翁释担而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组词】
挺立、 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 立托、 立容、 立戟、 立谈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安】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同本义。
【引证】
《尔雅》-安,定也。 、 《庄子·天地》-共给之为安。 、 《周书·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 《仪礼·少牢礼》-心皆安下切上。 、 《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 《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 宋·苏洵《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谢庄遂安。
【组词】
安睡;安寝;安抵、 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 安帖、 安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