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4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45:23
“忠孝不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忠诚和孝顺不能同时兼顾。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在特定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因为对国家的忠诚而无法尽到对家庭的孝顺责任,或者反之。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描绘那些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个人家庭幸福的英雄形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在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忠于国家和孝顺父母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扩展到描述任何形式的忠诚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冲突。
在**传统文化中,忠和孝被视为最重要的两种道德品质。这个成语反映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个人可能面临的道德和情感冲突。
这个成语常常引起人们对牺牲和选择的深刻思考,带来一种沉重和无奈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更大的利益而不得不放弃个人幸福的人们。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能在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之间感到“忠孝不并”的压力。例如,一位医生可能因为工作需要而无法陪伴生病的家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忠孝不并,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士兵在战场上回望家乡的画面,音乐可以选择悲壮的旋律,增强这种牺牲和无奈的情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主题可以通过“duty vs. family”(责任与家庭)来表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的道德和情感冲突是相似的。
“忠孝不并”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个人在忠诚与孝顺之间的艰难选择,它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词汇,也是理解人类情感和道德冲突的一个窗口。通过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道德选择。
忠孝不并,我儿须人辅弼,卿宜抑割,岂可徇以私情?
~,我儿须人辅弼,卿宜抑割,不可徇以私情。(《北史·于志宁传》)
1.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2.
【孝】
(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 《墨子经》-孝利亲也。 、 《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 、 《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 《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 、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 《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 、 《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 《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 、 《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组词】
孝弟、 孝慈、 孝养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并】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 、 《仪礼·乡射礼》-並行。 、 《礼记·儒行》-並立则乐。 、 《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尧舜。 、 《礼记·玉藻》-並纽约用组。 、 《诗·齐风·还》-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 《文心雕龙·附会》-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 、 《韩非子·难势》-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
【组词】
并列;并肩作战;并介、 并夹、 并封、 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