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3: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3:45
坐禅:坐禅是指徒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来修行,以达到心神宁静、觉悟真理的目的。在中,坐禅是禅宗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观照内心,以期达到开悟的境界。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坐禅常常被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平静与深邃,或是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人物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坐禅可能被简化为“打坐”,用来描述一种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活动。
专业领域:在**研究或心理学领域,坐禅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讨论冥想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同义词:打坐、冥想、静坐
反义词:躁动、喧哗、忙碌
词源:坐禅一词源自*,特别是禅宗。禅宗强调通过坐禅来直接体验真理,而不是仅仅通过理论学。
演变:随着**的传播,坐禅的方法和理念也在不断演变,但其核心的冥想和内观原则保持不变。
文化:在东亚文化中,坐禅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修行方式,被认为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
社会背景:在现代社会,坐禅也被作为一种减压和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情感反应:坐禅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深山古寺、清泉石上流的景象。
联想:坐禅让人想到内心的平静、自我探索和精神成长。
经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尝试通过坐禅来放松身心,发现它确实有助于我恢复精力,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诗歌:
静坐山林间,心随白云飘,
坐禅悟真谛,烦恼皆可抛。
视觉:坐禅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位僧人在静谧的寺庙中,盘腿而坐,周围是古朴的佛像和轻轻摇曳的烛光。
听觉:坐禅时,可能会听到远处钟声的回响,或是自己平稳的呼吸声,这些声音都能帮助人进入更深的冥想状态。
比较:在西方文化中,冥想(Meditation)与坐禅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集中注意力和放松身心来达到精神上的平静和清晰。
理解:坐禅是一种深
1.
【坐】
(会意。《说文》古文作象形字,象两人坐在土上。本义: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同本义。
【引证】
林义光《文源》-像二人对坐土形。 、 《礼记·曲记》。疏:“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坐而迁之。 、 《礼记·玉藻》-退而坐,取屦。 、 《礼记·少仪》-受立、授立,不坐。 、 《礼记·乐记》。疏:“坐,跪也。”-武坐致右宪王。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膝行也。”按,坐者,尻也,处也。古席地而坐,膝着席而下其臀曰坐,耸其体曰跪。跪,亦谓之启。跪可言坐,坐不可言跪也。-坐行而入。 、 《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坐上坐。 、 《书·太早上》-坐以待旦。 、 《礼记·玉藻》-坐如尸。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 、 《战国策·魏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 、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坐语未讫。
2.
【禅】
(形声。从示,单声。从“示”的字多与鬼神祭祀有关。本义:古代帝王祭地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禅,祭天也。 、 《风俗通》-正失禅谓壇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