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6:54
尽忠报国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竭尽忠诚,为国家做出贡献。它强调的是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通常指的是在国家需要时,个人愿意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在文学作品中,“尽忠报国”常常用来描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他们在面对外敌或内乱时,表现出的坚定不移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政治等,这个词汇强调的是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同义词:忠心耿耿、忠贞不渝、鞠躬尽瘁 反义词:叛国投敌、背信弃义、卖国求荣
“尽忠报国”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表达爱国主义和忠诚的经典表述。
在**文化中,“尽忠报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忠”和“义”的价值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常被用来激励人们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做出贡献。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崇敬和敬仰。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兵,他在战争中尽忠报国,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牺牲。他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尽忠报国志不移,千秋万代传英名。”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位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场景;结合音乐,我可以想象一首激昂的进行曲,激励人们为国家而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rve one's country with loyal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
“尽忠报国”这个词汇在*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乃臣子之责。
北周宣帝时御史大夫颜之仪经常苦苦劝谏宣帝不要暴政,被宣帝冷落。宣帝死,朝中大臣刘日方、郑泽造假遗诏让杨坚做丞相辅助小皇帝治理国家,颜之仪极力反对,誓死要尽忠报国,被杨坚贬到西疆当郡守。杨坚最后还是表扬颜之仪
1.
【尽】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盡,器中空也。
【组词】
尽觞、 尽光
竭;完;没有了。
【引证】
《广韵》-尽,竭也,终也。 、 《小尔雅》-尽,止也。 、 《墨子经》-尽莫不然也。 、 《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固民自尽。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墨子·公输》-攻械尽。 、 《墨子·七患》-民力尽于无用。 、 《荀子·哀公》-马力尽矣。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 、 唐·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尽吾齿。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尽其肉。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必尽吾力。 、 《聊斋志异·狼三则》-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组词】
尽言、 尽志、 尽哀、 尽盘将军、 尽敬
2.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3.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