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17: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17:27
四海承风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四方都受到风的影响”,比喻指全国各地都受到同样的影响或教育。它源自古代的观念,认为的德政或教化能够普及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在文学作品中,四海承风 常用来形容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即国家统一、文化普及、民风淳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国家政策、文化传播或教育普及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或社会学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中央集权国家的文化统一策略。
同义词:普天同庆、天下大同、风行草偃 反义词:各自为政、分崩离析、风马牛不相及
四海承风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四海”概念,即指整个或世界。在古代文献中,如《尚书》、《诗经》中已有类似表达,后来在儒家经典中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理想政治状态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四海承风 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力。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国家统一和文化统一的追求,以及对于君主德政的理想化期待。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一个和平、统一、文化繁荣的社会。它激发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在讨论国家政策或社会现象时,我可能会使用四海承风 这个词汇来强调某一政策或现象的广泛影响和普及程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四海承风,
花开遍地,人心归一。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和谐社会的画面,人们和睦相处,文化交流频繁。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和谐的音乐,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统一。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天下一家”(One World)或“全球一体化”(Global Integra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于全球或国家统一的理想。
四海承风 这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政治和文化理想,也具有现代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国家统一和文化普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福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是以四海承风。
1.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2.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3.
【承】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跽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本义:捧着)。
【组词】
承印、 承萼、 承盘
继承。
【引证】
《楚辞·招魂》。注:“续也。”-朱明未承夜兮。 、 《仪礼·少牢礼》。注:“犹传也。”-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组词】
承袭、 承家、 承授
4.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