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4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1:42:05
“上山捉虎,下海擒龙”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的勇气和能力极大,能够挑战最危险的事物。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人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能力,能够克服极大的困难或完成艰巨的任务。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英勇行为,如武侠小说中的主角。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夸赞某人的大胆或能力。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探险领域,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敢于面对极端挑战的人。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勇气和能力的崇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形容人勇敢和能力强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虎和龙都是象征力量和勇气的动物。因此,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使用,用来赞美那些敢于面对挑战和困难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正面情感,如勇气、决心和力量。它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勇往直前。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鼓励一个朋友,他在面对工作上的重大挑战时感到害怕。我告诉他,他有能力“上山捉虎,下海擒龙”,最终他成功克服了困难。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风起云涌时,我上山捉虎, 波涛汹涌处,我下海擒龙。 无畏风雨,勇往直前, 心怀壮志,何惧艰难。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壮丽的山脉和汹涌的海洋,以及在其中勇敢行动的人物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激昂的音乐,如交响乐中的战斗场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take on the impossible”或“to face the insurmountable”,虽然不如“上山捉虎,下海擒龙”那样形象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类似的勇气和决心。
“上山捉虎,下海擒龙”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含文化内涵。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帮助我在描述勇气和能力时更加生动和有力。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化中对勇气和能力的崇尚。
1.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捉】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捉,搤也。 、 《广雅》-捉,持也。 、 《世说新语·方正》-伊便能捉杖打人。 、 《左传》-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 《三国志》-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
【组词】
捉发、 捉秤、 捉手、 捉身、 捉船、 捉笔
4. 【虎】 [方言] 虎不拉:比喜鹊稍大的一种鸟,性猛善鸣。
5.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6.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7.
【擒】
(形声。从手,禽声。本义:捕捉。古籍本作“禽”)。
同本义。
【引证】
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组词】
擒捕、 擒捉、 擒讨
8.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