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9: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9:42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心情非常不安定,就像十五个吊桶去打水,七个在上,八个在下,不停地晃动,无法平静。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情波动和焦虑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关键时刻的紧张和不安,如在等待考试结果、面临重大决策或遭遇突发**时的心情。在口语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波动,如在等待面试结果时的焦虑。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见,但在描述心理状态时仍可使用。
同义词:心神不定、忐忑不安、七上八下 反义词:心平气和、泰然自若、镇定自若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的形象比喻在古代文学中已有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接受并用于描述人的心理状态。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焦虑和不安。它反映了人们对稳定和确定性的渴望,以及在变化和挑战面前的脆弱性。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等待和不确定性,以及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理波动。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等待重要考试结果时感受到这种“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心情。那种焦虑和期待交织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心似十五吊桶水,七上八下难平息。 夜深人静思绪乱,月光下,影徘徊。”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吊桶在井中上下晃动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吊桶撞击井壁的声音,这些都增强了成语的形象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n tenterhooks”,意为“如坐针毡”,用来形容人的紧张和不安。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的心理状态时非常形象和生动。它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这句话却叫她怎的个答法?所以只急得她心里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这句话却叫她怎的个答法?所以只急得她心里好像~。”
1.
【十】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 《左传·僖公四年》疏-十是数之小成。 、 《诗·小雅·六月》-十亩之间兮。 、 《管子·七法》-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 、 葛洪《抱朴子·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组词】
十里长亭、 十番、 十牌、 十地、 十生九、 十方地面、 十方常住、 十有九就
2.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3. 【个】 用于“自个儿”(zìgěr)。
4.
【吊】
(吊为弔的俗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弋射矰(zēng)缴之形。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本义:悼念死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 、 《礼记·曲礼》-知生者弔,古弔辞曰,如何不淑。 、 贾谊《吊屈原赋》-敬吊先生。
【组词】
吊纸、 吊问、 吊死、 吊祠
5.
【桶】
(形声。从木,甬(yǒng)声。本义:量器名)。
古量器名。方形斛。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疑当作方斛,受六升。”-桶,木方,受六升。 、 《广雅》-方斛谓之桶。 、 《吕氏春秋·仲春》-角斗桶。 、 《史记·商君书》-平斗桶。
6.
【打】
量词,指十二个
【组词】
一打火柴、 一打鸡蛋、 一打铅笔
7.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8.
【七】
(指事。从一ㄣ。画以纪数。本义:六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斜出也。 、 《礼记·月令》-其数七。 、 《汉书·律历志》-七者,天地四时人之始也。 、 《大戴礼记·易本命》-七主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七。”-七日得。 、 《周礼·考工记》-凡攻木之工七。 、 《诗·邶风·凯风》-有子七人。
【组词】
七宝、 七出、 七年、 七秩、 七雄
9.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10.
【八】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七加一的和。
【引证】
《玉篇》-八,数也。 、 《诗·小雅·伐木》-陈馈八簋。 、 《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地理以八制。 、 《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八者,维纲也。 、 《左传·襄公九年》-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 、 《尚书大传》-八眉者,如八字。 、 《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书·舜典》-八音克谐。 、 《战国策·燕策》-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八世。
【组词】
八音、 八拜
1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