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4: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4:45
怒目而视: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瞪大眼睛看着对方,表现出愤怒或不满的情绪。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生气或不满而用眼神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直接用言语或行动。
“怒目而视”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上相对稳定。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
在文化中,眼神交流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因此,“怒目而视”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成语,它还反映了人对于眼神交流的重视和理解。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冲突和对抗的场景,以及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非言语表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两个人因为意见不合而怒目而视的情景。这种非言语的表达方式虽然没有言语那么直接,但却能有效地传达出强烈的情绪。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怒目而视,仿佛要将一切不公燃尽。”
在视觉上,“怒目而视”让我联想到瞪大的眼睛和紧绷的面部表情。在听觉上,它可能伴随着紧张的背景音乐或沉默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lare at”或“stare angrily”,它们在意义上与“怒目而视”相似,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怒目而视”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具体的非言语行为,还反映了人们对于情绪表达的理解和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和理解他人的非言语沟通都非常重要。
太后~,别了三思回宫,便传旨宣归义王陈硕贞入朝,将前事与她说了。
1.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视】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视,瞻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墨子·辞过》-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 、 《诗·郑风·子曰鸡鸣》-子兴视夜。 、 《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战国策·齐策》-熟视之。 、 柳宗元《三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组词】
视探、 视瞻、 视日、 视远步高、 视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