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13: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9:13:35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种哲学思想,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它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的本质是通过个人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的,而不是预先设定的。存在主义关注个体的孤独、焦虑、绝望等情感状态,以及如何在无意义的世界中寻找或创造意义。
存在主义一词源自拉丁语“existentialis”,意为“与存在相关的”。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等人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中叶由萨特和加缪等人进一步推广。
存在主义在二战后的欧洲尤为流行,反映了人们在战后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它对现代文化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的讨论中。
存在主义常常引发一种深刻的情感反应,如孤独、焦虑和绝望。它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选择和存在的意义,有时也会带来一种解放感,因为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是由自己塑造的。
在面对人生重大决策时,我常常感到一种存在主义的焦虑,意识到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我的未来。这种意识让我更加谨慎和深思熟虑。
诗歌: 在无边的夜空中,我独自徘徊, 存在主义的阴影,笼罩心海。 选择的重量,压在肩头, 每一步,都是自我塑造的开始。
在不同文化中,存在主义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更为紧密,可能更强调和谐与共生,而不是个体的孤独和自由。
存在主义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概念,它提醒我生活的意义是由我自己创造的,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存在主义有助于我更深入地探讨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选择,增强我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1.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2.
【在】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在,存也。 、 《易·乾》-见龙在田。 、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 、 《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 、 、 《淮南子·原道》-则无所不在。 、 《大戴礼·曾子立事》-在往者,在来者。
【组词】
在生日、 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 在堂、 父母健在
3.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