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4: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4:10
“好恶殊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喜好和厌恶各不相同。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品味、偏好或评价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文学作品中,“好恶殊方”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性格多样性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偏好或选择的不理解或惊讶。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个体差异和群体行为。
“好恶殊方”源自古代汉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左传》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好恶殊方”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即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体现了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现实。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理解和包容。它提醒我,每个人的喜好和厌恶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遇到“好恶殊方”的情况,比如在选择餐厅或电影时,朋友们的意见总是各不相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好恶殊方,人间百态,花开花落,各自精彩。”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表达喜好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多变、风格多样的曲子,象征“好恶殊方”的多样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astes differ”或“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都表达了类似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好恶殊方”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包容性和理解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和相处。
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1.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3.
【殊】
(形声。从攴(è),朱声。小篆字形。攴,分解后剩下的骨头。隶变为“歹”。本义:斩首,断其首身而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殊,死也。 、 《汉书·高帝纪》。注:“斩刑也。”-其赦天下殊死以下。 、 《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4.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