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02:38
“狗咬吕洞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狗咬了吕洞宾,吕洞宾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通常被描绘为一位仙风道骨的道士。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识好人心,即好心被当作驴肝肺,善意的行为反而遭到误解或恶意对待。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那些不理解或不珍惜他人善意的人物。在口语中,人们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好意被误解或被恶意对待时的无奈和失望。在专业领域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使用,因为它更多地属于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的范畴。
同义词:好心当作驴肝肺、好心没好报 反义词:知恩图报、感恩戴德
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善恶报应的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好意被误解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吕洞宾作为八仙之一,象征着智慧和善良。因此,“狗咬吕洞宾”这个成语也承载了对于善良和智慧不应被误解的期望。
这个成语常常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无奈,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普遍的人际关系困境:好心被误解。它让人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感到无奈和沮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遇到过好心提醒别人却被误解的情况,这时候我就会用“狗咬吕洞宾”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心自宽, 狗咬吕洞宾,情何堪? 世间善恶难分辨, 唯有明月照心间。”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道士(吕洞宾)在山间行走,一只狗突然冲出来咬了他一口。这个场景可以引发对于误解和冲突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o good deed goes unpunished”,意思是指做好事往往没有好报,这与“狗咬吕洞宾”有相似的含义。
“狗咬吕洞宾”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好心被误解。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复杂情感和人际关系问题。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冲突。
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王夫人叫贾环抄《金刚咒》,贾环便来到王夫人炕上坐着,令人点了蜡烛,拿腔做势的抄写。丫鬟彩霞叫他安分抄写,贾环则咬定彩霞与宝玉好,对他不好。彩霞则骂他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时宝玉、王熙凤进来,贾环只好偷偷地生闷气
你这是~,把人家的好心当驴肝肺了。
1.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2.
【咬】
(形声。从口,交声。《说文》本从“齿”。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同本义。
【引证】
《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易子而咬。
【组词】
咬姜呷醋、 咬牙关、 咬瓦、 咬定牙根、 咬钉嚼铁
3.
【吕】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脊骨形,是“膂”的本字。本义:脊梁骨)。
同本义。“膂”的古字。
【引证】
《说文》-吕,脊骨也。象形。 、 《国语·周语下》。注:“吕之为言膂也。”-氏曰有吕。 、 《急就篇》。颜师古注:“吕,脊骨也。”-尻髋脊膂腰背吕。
4.
【洞】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洞,疾流也。
5.
【宾】
(形声。从贝,冥(mián)声。甲骨文字形,会意。上面象屋形,下面是“人”和“止”。表示客人来到屋下,即宾客到门。金文将“止”改为“贝”,小篆从之。王国维说:“金文及小篆易从止为从贝者,乃后起之字。”本义: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貝者,宾礼必有贽。-賓,所敬也。 、 《礼记·乡饮酒义》-宾者,接人以义者也。 、 《仪礼·乡饮礼》。注:“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谋宾介。 、 《周礼·司仪》-诸侯、诸伯、诸子、诸男之相为宾也。诸公之臣相为国客,是散文宾客通称,对称则宾尊而客卑,宾大而客小。 、 《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荀子·礼论》-宾出,主人拜送。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相待如宾。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众宾团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