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14:1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4:12:50
“狗嘴吐不出象牙”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狗的嘴里不可能吐出象牙。其基本含义是指低劣、卑鄙的人或事物不可能产生出高贵、有价值的东西。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或行为与其所处的地位或所做的事情不相称。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表面上装作高尚,实则行为卑劣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道德或品质问题时,仍可能被引用。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形容人,也用于形容事物。
在**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与其身份和地位相符。这个成语正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讽刺和批评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上装作高尚,实则行为卑劣的人。它提醒人们在评价他人时要更加谨慎和客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他们表面上装得很有修养,但实际上却做着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时,我就会想到“狗嘴吐不出象牙”这个成语,用它来提醒自己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个成语融入到对虚伪行为的讽刺中:
表面光鲜内里空,
狗嘴焉能吐象牙。
虚伪面具终将破,
真我自会显真容。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穿着华丽的人,但他的行为却与其外表不符,这种对比可以让人联想到这个成语。在听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用甜言蜜语来掩饰其真实意图,这种声音与真实行为的对比也能让人联想到这个成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豹子改不了它的斑点),意思是一个人的本性是难以改变的。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人的本质和行为的一致性。
“狗嘴吐不出象牙”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虚伪行为的讽刺,也是对诚实和正直的强调。在学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白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观察和评价他人时的客观性。
1.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2.
【嘴】
(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zuǐ)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觜,鸱旧头上角觜。或作嘴。
3. 【吐】
4.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5.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6.
【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 、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 、 《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 、 《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 、 《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 象王
7.
【牙】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引证】
《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 《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皮草齿牙。 、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组词】
牙祭、 牙疼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