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4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45:58
“狗吠之惊”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因狗的吠叫而感到惊吓或不安。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轻微的惊吓或不安,这种惊吓并非来自严重的威胁,而是来自一些不太重要或意料之外的小事。
在文学中,“狗吠之惊”可能被用来形容人物对突发的反应,强调的轻微和人物的敏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惊吓,如突然的电话铃声或门铃声。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心理学或行为学中的轻微惊吓反应。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轻微变化,而反义词则表示惊吓的程度更深或更严重。
“狗吠之惊”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对狗吠声的传统认知,即狗吠声常被视为一种警示或不祥的预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形容一种轻微的、非严重的惊吓。
在某些文化中,狗被视为守护者,它们的吠叫可能被认为是保护家园的象征。因此,“狗吠之惊”可能在某些社会背景下被赋予更多的正面含义,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不必要的惊吓。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被打破,或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插曲。它可能带来一种轻微的不安或好奇,但通常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有时被突然的狗吠声吓到,尤其是在夜晚或安静的环境中。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狗吠之惊”这个词汇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幕低垂,星光点点,
一声狗吠,划破宁静,
心中微惊,如水波荡漾,
狗吠之惊,夜的序曲。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夜晚的画面,一只狗在远处吠叫,月光下的影子拉长。听觉上,可以想象夜晚的宁静被狗吠声打破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存在,但具体词汇和用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可能使用“a dog's bark”来表达类似的轻微惊吓。
“狗吠之惊”这个词汇虽然描述的是一种轻微的惊吓,但它反映了人类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传达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情感和体验。
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
你不至于被这~所吓倒吧。
1.
【狗】
(形声。从犬,句(gōu)声。本义:犬。原指小犬。后为狗犬的通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狗,犬也。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 《易·说卦传》-艮为狗。 、 《春秋·考异郵》。注:“狗,斗之精所生也。”-故斗运狗三月而生也。 、 《史记·秦本纪》-以狗御蛊。 、 《礼记·曲礼上》。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效犬者左牵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2.
【吠】
(会意。从犬,从口。本义:狗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吠,犬鸣也。 、 《楚辞·九章》-邑犬君吠兮所怪也。 、 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组词】
吠声、 吠日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