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4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46:17
“王师”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国王的军队,通常指的是由国王或君主直接领导的军队。在古代,王师往往代表着国家的正规军,具有高度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在文学作品中,“王师”常用来形容强大、正义的军队,如《三国演义》中的“王师出征”。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它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王师”用于描述古代国家的军事力量。
同义词“国军”和“皇家军队”都强调了军队的官方性质,但“王师”更强调了军队的君主直属性质。反义词“叛军”和“敌军”则指与王师对立的非官方或敌对势力。
“王师”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尚书》等古代文献。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王师的具体形态和作用有所不同。
在**古代,王师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象征,也是国家权威和正统性的体现。王师的胜败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提到“王师”,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争的壮烈、君主的威严以及军队的纪律性。这个词带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和权威感。
在历史学*中,我曾深入研究过不同朝代的王师编制和战术,这让我对古代军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王师铁骑踏尘烟,旌旗猎猎映日边。”
想象一幅画面:王师列队行进,旌旗飘扬,战鼓隆隆,这种场景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oyal army”或“imperial army”,都强调了军队的皇家或帝国性质。
“王师”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军事术语,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2.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