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6:31
“王居士”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位姓王的在家修行者,即非出家但信仰或其他的人士。居士一词源自梵文“grhastha”,意指在家信徒,他们遵守一定的**戒律,进行修行,但不脱离世俗生活。
在文学作品中,“王居士”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深具智慧和道德修养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周围人产生积极影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较少使用,除非在特定的或文化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研究或历史学中,“王居士”可能被用来具体指代某位历史上的**人物。
同义词:王信徒、王修行者 反义词:王僧侣(指出家的**人士)
“居士”一词源自,最初是指在家修行的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也被用于其他**,如道教和儒教,指代在家修行的信徒。
在**传统文化中,居士往往被视为道德和智慧的象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居士的概念可能更加多元化,包括那些追求精神生活和内心平和的人。
提到“王居士”,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个内心平和、智慧深邃的形象,这种形象往往带有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王居士,他通过自己的修行和教导,帮助周围的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方向。
在诗歌中,可以将“王居士”描绘为一个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宁静的旅人,他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想象一幅画面:王居士坐在静谧的庭院中,周围是轻轻摇曳的竹叶,耳边是远处传来的钟声,这种场景带来一种宁静和深远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layman”(平信徒),但这个词汇更多指的是非专业人士,而不是在家修行的信徒。
通过对“王居士”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在家修行者的角色和意义。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知识,也让我对不同文化和**有了更深的认识。
1.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2.
【居】
(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同本义 同: 踞
【引证】
《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 《史记》-不宜居见长者。 、 《左传》-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3.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