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9:57
“儿童竹马”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儿童用来玩耍的竹制马形玩具。在**传统文化中,竹马是一种象征着童年乐趣和无忧无虑生活的物品。
在文学作品中,“儿童竹马”常被用来描绘童年的纯真和快乐,如在诗歌或散文中作为怀旧的象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被用来形容某人的童年经历或回忆。在专业领域,如儿童心理学或教育学,竹马可能被用作讨论儿童游戏和发展的工具。
“儿童竹马”一词源于**古代,竹子因其轻便和耐用性成为制作儿童玩具的理想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现代玩具种类繁多,但竹马作为一种传统玩具,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意义。
在**文化中,竹马不仅是儿童的玩具,也象征着纯真和自然的童年。它反映了社会对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提到“儿童竹马”,我联想到的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和简单纯粹的快乐。这种情感反应让人感到温馨和怀旧。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虽然没有实际的竹马,但类似的木制玩具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时光。这些简单的玩具教会了我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遥远的村庄,儿童竹马轻轻摇,摇出了童年的梦,摇出了岁月的歌。”
想象一幅画面:阳光下,孩子们骑着竹马在田野间奔跑,笑声和竹马的吱嘎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童年画卷。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西方的木马或旋转木马,虽然材质和形式不同,但都代表了童年的乐趣和幻想。
通过对“儿童竹马”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文化和情感上的重要性。这个词汇不仅唤起了个人的童年回忆,也体现了社会对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认知。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童】
(形声。重省声。(qiān),罪。本义:男奴仆)。
同本义。
【引证】
《易·旅》-得童仆贞。 、 《仪礼·既夕礼记》-童子执帚。 、 宋·苏轼《石钟山记》-小童持斧。
【组词】
童奴、 童隶、 童仆、 童妾
3.
【竹】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同本义 。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杆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还可以制成乐器。
【引证】
《说文》-竹,冬生草也。象形。 、 柳宗元《小石潭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世说新语·政事》-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
【组词】
竹笋汤、 竹夫人、 竹撞、 竹箨、 竹笥、 竹蓖、 竹笆、 竹皮、 竹母、 竹工、 竹匠、 竹席、 竹笪、 竹笠
4.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