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5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56:26
“喉舌之官”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负责喉咙和舌头的官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比喻为媒体或新闻机构,特别是那些代表政府发声的官方媒体。这个词汇强调了媒体在传播信息和表达政府立场方面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喉舌之官”可能被用来讽刺那些盲目服从政府命令,缺乏独立性的媒体。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是某个组织或团体的代言人。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或传播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媒体的职能和责任。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角度不同,如“代言人”更侧重于代表某个团体发言,而“喉舌之官”则更强调其官方性质和职能。
“喉舌之官”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当时确实有负责喉咙和舌头的官员,主要是在医学或官职体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演变为比喻媒体或新闻机构的角色。
在**文化中,“喉舌之官”这个词汇反映了媒体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传达政府政策和立场方面。它也体现了公众对媒体角色的期待和批评。
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常常与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媒体形象联系在一起。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审查制度和信息控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形容那些总是重复官方说法,缺乏自己观点的媒体或个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喧嚣的世界里,他是那无声的喉舌之官,传递着冰冷的政策,却忘记了温暖的人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戴着官方徽章的人,手持麦克风,表情严肃地传达信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重或压抑的背景音乐,来强调这个词汇的官方和权威性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uthpiece”,但它更多地指代个人或组织的发言人,而不是官方媒体。
“喉舌之官”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它不仅描述了媒体的角色,也反映了公众对媒体的期待和批评。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把握和运用相关概念。
宜擢在喉舌之官,必有匡弼之益。
1.
【喉】
喉头。
【引证】
《说文》-喉,咽也。 、 《后汉书·马融传》-喉咽者,量肠之府也。 、 唐·柳宗元《三戒》-断其喉。
【组词】
喉吻、 喉头气 、 喉韵
2.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