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3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2:37:38
喉焦唇干 这个词汇描述的是一种生理状态,字面意思是喉咙干燥、嘴唇干裂。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极度口渴或长时间未饮水时的身体感觉。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喉焦”和“唇干”两个部分组成,描述的是喉咙和嘴唇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也常用来形容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在某些文化中,这个词汇可能与节水、环保等社会议题相关联,强调水资源的重要性。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不适和渴望。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水资源的珍惜和对健康生活的关注。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与户外活动、旅行等经历相关,如在徒步旅行中体验到的口渴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喉焦唇干,渴望一泓清泉,沙漠中的旅人,心中的绿洲。”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在沙漠中行走的人,嘴唇干裂,喉咙干燥。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吹过沙漠的沙沙声。
在不同语言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都是描述口渴和干燥的感觉。
喉焦唇干 这个词汇简洁而形象地描述了人在口渴时的生理状态,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理解他人的体验。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样的词汇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龙马上山,焦无水泉,喉焦唇干,渴不能言。
1.
【喉】
喉头。
【引证】
《说文》-喉,咽也。 、 《后汉书·马融传》-喉咽者,量肠之府也。 、 唐·柳宗元《三戒》-断其喉。
【组词】
喉吻、 喉头气 、 喉韵
2.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
3.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4.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