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4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3:43:48
词汇“三告官”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它似乎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或常用词汇。因此,我将基于假设和可能的含义来进行分析。
假设“三告官”指的是某人三次向官方机构或官员提出申诉或请求的行为。字面意思可能是“三次向官员报告”。
由于“三告官”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由“三”(多次)和“告官”(向官方报告)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传统文化中,官府是解决民间纠纷的主要机构。因此,“三告官”可能反映了民众对官方正义的期待和无奈。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坚持、无奈和官僚主义的阻碍,带来一种既同情又愤慨的情感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因为某个问题反复向官方机构申诉,可以用“三告官”来形容这种情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三告官,泪满襟,正义何在,问天心。”
结合古代官府的图像,或是官员审案的场景,可以增强“三告官”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击鼓鸣冤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多次向当局申诉”在任何文化中都可能存在。
虽然“三告官”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反映了民众与官方机构互动的一种状态,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法律程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复杂的社会情况。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3.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