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2:49:53
“口燥喉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口腔和喉咙感到干燥。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口渴或因缺水而感到不适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口燥喉干”常用来描绘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理反应,如沙漠旅行、长时间未饮水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直接用这个词组来表达自己口渴的感觉。在医学领域,这个词组可能用来描述某些疾病或药物副作用导致的口腔干燥症状。
“口燥喉干”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直接反映了人们对于口渴状态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生理感觉的描述,有时也用来比喻心情的焦躁或环境的恶劣。
在**文化中,水被视为生命之源,因此“口燥喉干”这个词汇也隐含了对水的渴望和对生存条件的关注。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组常被用来提醒人们注意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尤其是在干燥或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这个词组通常带有一种不适和渴望的情感反应。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沙漠、炎热天气或长时间未饮水的情况,引发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渴望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长途旅行中体验过口燥喉干的感觉,那时对水的渴望变得尤为强烈,这种体验让我更加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水源。
在诗歌中,可以将“口燥喉干”融入描述极端环境的诗句中,如:“烈日下,沙漠中,口燥喉干,心向清泉。”
视觉上,这个词组可能让人联想到干燥的沙漠景象或干裂的土地。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风吹过干燥地面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arched throat”或“dry mouth”,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口渴感觉是相似的。
“口燥喉干”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生理状态,也反映了人类对基本生存需求的认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描述环境,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发空,才打道进城回公寓。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燥】
(形声)。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引证】
《说文》-燥,干也。 、 《易·文言传》-火就燥。 、 《释名》-燥,焦也。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 《资治通鉴》-燥荻枯柴。
【组词】
燥吻、 燥坼、 燥劲、 燥刚、 燥气、 燥急、 燥渴
3.
【喉】
喉头。
【引证】
《说文》-喉,咽也。 、 《后汉书·马融传》-喉咽者,量肠之府也。 、 唐·柳宗元《三戒》-断其喉。
【组词】
喉吻、 喉头气 、 喉韵
4.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