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3:29
词汇“滞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滞羽”字面意思是指鸟类羽毛的停滞或不流动。在文学中,它可能象征着停滞、不前或被困的状态。
由于“滞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或者比喻人的心情或处境。
“滞羽”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对鸟类羽毛状态的描述。在古代文学中,鸟类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和飞翔,因此“滞羽”可能象征着失去了这种自由和动力。
在**传统文化中,鸟类常常被赋予吉祥和自由的象征意义。因此,“滞羽”可能在某些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现状的不满。
“滞羽”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可能是沉重和压抑的,它让人联想到被困、无法前进的状态。
由于“滞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写作或表达对某种停滞状态的感受时,可以使用这个词汇来增加表达的深度。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滞羽”来描绘一种被困的情感:
在这片灰色的天空下,
我的心如滞羽,沉重而无法飞翔。
“滞羽”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只鸟被困在笼中,羽毛凌乱,无法展翅高飞。这种画面可能伴随着一种沉重、压抑的音乐。
由于“滞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并不直接存在。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象征性表达,但具体的词汇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滞羽”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词汇,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它可以用来丰富表达的层次和深度。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都是有益的。
1.
【滞】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滞,凝也。 、 《周礼·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 、 《楚辞·涉江》-淹回水而凝滞。 、 《淮南子·时则训》-流而不滞。
2.
【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羽毛形,即鸟的长翎(líng)形。“羽”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羽”的字多与羽毛有关。本义:鸟毛,特指鸟的长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羽,鸟长毛也。象形。 、 《孔子家语·执辔》-羽虫三百六十,而凤为之长。 、 《周礼·舞师》-教羽舞。 、 《左传·隐公五年》-初献六羽。 、 《考工记·钟氏》-染羽。 、 《墨子·旗帜》-剑盾为羽旗,车为龙旗。
【组词】
羽葆鼓吹、 羽葆翠盖、 羽葆花旌、 羽仪廊庙、 羽旆、 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