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1:4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1:45:56
滞重(zhì zhòng)是一个形容词,字面意思是指沉重、不灵活或难以移动。它通常用来描述物体、情感或行为的状态,暗示着一种迟缓、沉重或不流畅的感觉。
“滞重”由“滞”和“重”两个字组成。“滞”字源自古代汉语,意为停滞、不流动;“重”字则表示重量、重要性。两者结合,形成了描述沉重、不灵活状态的词汇。
在某些文化中,“滞重”可能与负面情绪或不利的社会环境相关联,如经济滞重、社会氛围滞重等。
“滞重”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可能联想到阴雨天、沉重的心情或缓慢的节奏。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滞重”来形容搬家时的大箱子,或者形容心情不好时的沉重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光滞重,我的心随风飘荡,寻找那一丝轻盈。”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eavy”或“sluggish”,但“滞重”更强调的是一种沉重且不灵活的状态。
“滞重”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沉重、不灵活的感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合理运用“滞重”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滞】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滞,凝也。 、 《周礼·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 、 《楚辞·涉江》-淹回水而凝滞。 、 《淮南子·时则训》-流而不滞。
2.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