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1: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1:15
词汇“儿怜瘦扰”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或者是某个特定方言中的表达。由于缺乏广泛的使用和明确的定义,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可能会受到限制。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已有的信息中进行一些推测和分析。
由于“儿怜瘦扰”不是一个标准的现代汉语词汇,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但从字面上看,“儿”可能指儿童,“怜”表示怜悯或同情,“瘦”指瘦弱,“扰”可能意味着困扰或扰乱。因此,整体上可能指的是对瘦弱儿童的怜悯和困扰。
由于该词汇的不常见,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难以具体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样的词汇,可能是为了营造特定的古风或方言氛围。
由于词汇的不确定性,难以提供具体的例句。
同义词可能包括“怜悯瘦弱”、“同情瘦小”等,反义词则难以确定,因为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由于该词汇的不常见,其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考证。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这样的词汇可能用于描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担忧。
该词汇可能引发对弱势儿童的同情和关怀的情感反应。
由于词汇的不常见,个人应用的例子难以提供。
在创作中,可以将“儿怜瘦扰”用于描述一个关于儿童的故事,强调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瘦弱的儿童,引发观众的同情和关怀。
由于词汇的不确定性,跨文化比较难以进行。
“儿怜瘦扰”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分析受到限制。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常用词汇更为重要。对于这类不常见的词汇,了解其可能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可以增加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公居三年,怯勇隳完,儿怜瘦扰,卒俾来臣。
1.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
2.
【怜】
(形声。从心,粦声。本义:哀怜,怜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憐,哀也。从心。粦声。字亦作怜。 、 《尔雅》-矜憐抚掩之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独不怜公子姊邪? 、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喜且怜之。 、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 、 清·袁枚《祭妹文》-所怜者。
【组词】
可怜、 怜见、 怜拯、 怜鉴、 怜闵
3.
【瘦】
(形声。从疒(chuáng),叟声。从疒,表明与疾病有关。本义:肌肉不丰满)。
同本义 。与“胖”、“肥”相对。
【引证】
《说文》。-瘦,臞也。 、 《孝经》-毁瘠羸瘦。 、 《周礼·廛人》注-久则瘦臞腐败。 、 清·周容《芋老人传》-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组词】
瘦怯、 瘦怯怯、 瘦亭亭、 瘦岩岩、 瘦恹恹、 瘦伶伶、 瘦伶仃、 瘦客、 瘦悴、 瘦容
4.
【扰】
(形声。从手,擾省(yōu)声。本义:搅扰;扰乱)。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扰,扰乱也。 、 《左传·襄公四年》-各有攸处,德用不扰。 、 《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杰并扰。 、 《三国志·吴主传》-当农桑时,以役事扰民者,举正以闻。 、 《广东军务记》-(逆夷)不敢复行兹扰。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大惊扰。
【组词】
扰搅、 扰怨、 扰紊、 扰逼、 扰累、 扰习、 扰夺、 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