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22:5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22:53:40
“人比黄花瘦”这个词汇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面意思是形容人比黄花(菊花)还要瘦弱。这里“黄花”指的是菊花,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常被用来比喻秋天的萧瑟和人的憔悴。
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李清照的原词中使用了这个比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表达被广泛接受并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成为形容人瘦弱的经典表达。
在**文化中,菊花常被赋予高洁、坚强的象征意义,但在“人比黄花瘦”这个表达中,菊花被用来形容人的瘦弱和憔悴,反映了人们对健康和美的传统观念。
这个词汇给人以忧郁、哀伤的情感联想,常让人想到那些因思念或疾病而憔悴的人,唤起同情和关怀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词汇常在描述那些因长期压力或疾病而显得非常瘦弱的人时使用,尤其是在关心亲友的健康状况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秋风起,人比黄花瘦,思念如潮水,涌上心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瘦弱的人站在秋风中的菊花丛中,背景音乐可能是悲伤的小提琴曲,增强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thin as a rail”或“as pale as a ghost”,但这些表达缺乏“人比黄花瘦”所蕴含的文学和情感深度。
“人比黄花瘦”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形容词,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文化内涵的表达。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其独特的地位,能够准确而深刻地传达人的情感状态和健康状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比】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 、 《尔雅·释鸟》-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 《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 《周礼·世妇》。注:“次也。”-比其具。 、 《周礼·田仆》-及献比禽。 、 《孟子·滕文公上》-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 《战国策·燕策》-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 《聊斋志异·促织》-纳比笼中。
【组词】
比肩、 比物、 比集、 比缀
3.
【黄】
(象形。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蝗虫)。
黄色。
【引证】
《说文》-黄,地之色也。 、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 《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 、 《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 、 《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 、 唐·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得张黄盖。
【组词】
黄烘烘、 黄干干、 黄骝、 黄盖
4.
【花】
同本义。
草木花的总称。
【引证】
《汉书·张衡传》。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百卉含蘤。 、 杜甫《北征》-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 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组词】
花洞、 花石纲、 花朝日、 花魂、 花相、 花酒、 花气、 花经、 花历、 花口
5.
【瘦】
(形声。从疒(chuáng),叟声。从疒,表明与疾病有关。本义:肌肉不丰满)。
同本义 。与“胖”、“肥”相对。
【引证】
《说文》。-瘦,臞也。 、 《孝经》-毁瘠羸瘦。 、 《周礼·廛人》注-久则瘦臞腐败。 、 清·周容《芋老人传》-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组词】
瘦怯、 瘦怯怯、 瘦亭亭、 瘦岩岩、 瘦恹恹、 瘦伶伶、 瘦伶仃、 瘦客、 瘦悴、 瘦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