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7:4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7:48:05
“啼天哭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大声哭泣,声音震天动地。基本含义是指极度悲伤或极度愤怒时的强烈情感表达,通常用来形容哭泣的声音非常大,以至于能够震动天地。
在文学作品中,“啼天哭地”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在遭遇极大不幸或失去亲人时的悲痛欲绝。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哭泣的情景,即使哭泣的强度并没有达到震天动地的程度。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较少使用,除非是在讨论情感表达或文学创作时。
同义词:
反义词:
“啼天哭地”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于情感表达的夸张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极度悲伤的标准表达方式。
在传统文化中,哭泣是一种常见的情感宣泄方式,尤其是在面对亲人去世等重大不幸时。因此,“啼天哭地”这个成语在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被广泛接受和理解。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它让我联想到人们在面对无法承受的悲伤时,那种无法抑制的情感爆发。这种联想影响了我对悲伤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亲人在失去挚爱时的“啼天哭地”,那种情感的强烈表达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情感的力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她啼天哭地,星辰也为之动容,月光洒下安慰的银辉。”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个悲伤的人物在哭泣,背景是昏暗的天空和摇曳的树木,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哭泣声和风声的交织,形成一种凄凉的音乐背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ailing and gnashing of teeth”,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也传达了类似的强烈情感表达。
通过对“啼天哭地”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它在汉语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意义。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我对人类情感多样性的认识。
明·陶宗仪《辍耕录·阑驾上书》:“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
1.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哭】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xuān),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同本义(有声有泪)。
【引证】
《说文》-哭,哀声也。 、 张博《五人墓碑记》-哭声震天动地。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 《苛政猛于虎》-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组词】
哭哭嘶嘶、 哭唠叨、 哭踊、 哭临
4.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