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07: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07:20
啼叫:指鸟类或某些动物发出响亮、有节奏的声音,通常用于求偶、警告、领地宣示或表达其他情感。
啼叫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啼”和“叫”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发出声音和呼喊。在古代汉语中,“啼”常用于描述鸟类或婴儿的哭声,而“叫”则泛指发出声音。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两个字结合形成了“啼叫”这一词汇。
在**文化中,鸟类的啼叫常被赋予吉祥或不祥的象征意义。例如,喜鹊的啼叫被认为是好兆头,而乌鸦的啼叫则可能被视为不祥之兆。
啼叫常带给人一种自然、宁静的感觉,尤其是在清晨或黄昏时分。它也可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童年或特定记忆的情感联想。
在乡村长大的我,清晨的鸟啼声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每当听到鸟儿的啼叫,我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宁和喜悦。
诗歌:
晨曦微露,鸟儿啼叫,
唤醒沉睡的大地,
带来新的一天的希望。
视觉:想象一幅画面,清晨的森林中,阳光透过树叶洒下,鸟儿在枝头啼叫。 听觉:闭上眼睛,想象清晨的鸟啼声,清脆而悦耳,回荡在宁静的空气中。
在英语中,“啼叫”可以对应为“chirp”或“chatter”,具体取决于鸟类的种类和声音特征。不同文化对鸟类啼叫的解读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啼叫这一词汇不仅描述了鸟类发出的声音,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情感和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2.
【叫】
(形声。本义:呼,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叫,嘑也。 、 《诗·小雅·北山》-或不知叫号。 、 《楚辞·疾世》。注:“急呼也。”-叫我友兮配耦。 、 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 、 唐·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组词】
叫命、 叫聒、 叫号、 叫头、 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