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2:09
免予刑事处分:这个词汇指的是在法律程序中,某人虽然被认定有违法行为,但由于某些特定原因(如自首、立功、未成年、精神疾病等),不被判处刑罚或不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个词汇源于法律术语,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具体的定义和适用条件可能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文化和法律体系中,免予刑事处分的条件和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倾向于宽恕和恢复性司法,而其他文化可能更强调惩罚和威慑。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复杂的情感反应,一方面可能让人感到正义得到了某种形式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发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出现在新闻报道、法律咨询或个人经历中。例如,某人可能因为了解这个概念而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法律的边缘,他徘徊, 最终免予刑事处分, 命运的转折,如风中的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法庭场景,法官宣布免予刑事处分的决定,被告的表情从紧张到释然。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法庭的庄严声音和被告的松一口气。
在不同语言中,这个概念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英语中可能是“exemption from criminal punishment”或“acquittal”。
免予刑事处分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术语,涉及到法律的公正性和人性的复杂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法律体系和社会价值观。
1.
【免】
物之新生、稚弱者。
【引证】
《大戴礼记》-推远稚免之幼志,崇积文武之宠德。
2.
【予】
(指事。象两手相与之形。本义:授予;给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谓手拔。 、 《广雅》-予,与也。 、 《淮南子·本经》-予之与夺也。 、 《诗·小雅·干旄》-君子来朝,何锡予之? 、 《荀子》-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组词】
予宁、 予齿去角、 予赐、 予归、 予夺生杀、 予决
3.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
4.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5.
【处】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引证】
《广韵》-处,所也。 、 《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 《史记·五帝纪》-迁徙往来无常处。 、 《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 、 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
【组词】
住处;别处;停车处
6.
【分】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引证】
《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
【组词】
股分;部分;分资、 分例、 分均
分际,合适的界限。
【引证】
《水浒传》-两个正斗到分际。
【组词】
分际、 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