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5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54:33
正犯:在法律领域,特别是在刑法中,“正犯”指的是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即犯罪行为的主体。与“正犯”相对的是“从犯”,后者是指帮助或协助正犯实施犯罪的人。
“正犯”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军事或政治上的主要犯错者。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于刑法领域,指代直接实施犯罪的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正犯的形象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正犯可能被视为罪大恶极,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更强调对其进行教育和改造。
正犯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犯罪、邪恶和危险。在讨论正犯时,人们可能会感到愤怒、恐惧或厌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正犯”这个词,但在讨论法律案件或犯罪行为时,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的本质。
在诗歌中,可以将正犯比喻为黑暗中的影子,无声地操纵着命运的轮盘:
正犯,黑暗中的影子, 无声地操纵着命运的轮盘, 每一次转动,都是罪恶的低语。
正犯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被告席,严肃的法官和紧张的气氛。视觉上,可能是黑白电影中的法庭场景,听觉上,可能是法官的锤子敲击声和律师的辩论声。
在不同语言中,“正犯”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但其基本含义相似。例如,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可能是“principal offender”或“prime culprit”。
正犯这个词在法律领域中具有明确的定义和重要的作用。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有助于我们在讨论犯罪和法律问题时更加准确和专业。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专业词汇对于提升沟通的精确性和深度至关重要。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