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16: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16:56
“正理平治”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综合起来,“正理平治”指的是按照正确的原则和道理进行公平合理的治理和管理。
在文学作品中,“正理平治”常用来形容一个社会或组织的良好秩序和公正管理。在口语中,这个词组可能不常单独使用,但其中的概念如“正理”和“平治”可以分别用于表达公正和有效管理的意思。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管理学,这个词组可以用来讨论理想的管理模式和治理原则。
“正理平治”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其形成于古代对理想社会治理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组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细微的语义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正理平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法治”理念,强调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在现代社会,这个词组仍然被用来评价一个政府或组织的治理效能和公正性。
“正理平治”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它鼓励人们追求公正和合理,反对任何形式的偏私和不公。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讨论社会问题或组织管理时使用“正理平治”这个词组,以表达对公正和有效管理的期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正理平治,天下大同,
公正无私,人心所向。
视觉上,“正理平治”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整洁有序的办公室或一个和谐的社会景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庄重的演讲或法律宣言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just and fair governance”,虽然不完全对应,但传达了相似的概念。
“正理平治”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对公正和有效管理的追求,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3.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4.
【治】
(形声。从水,台声。①(chí)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
同引申义。
【引证】
郦道元《水经注》-昔禹治洪水。 、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民治渠。 、 《聊斋志异·小翠》-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 、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
【组词】
治酒、 治步、 治任、 治行、 治缮、 治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