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0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03:19
“正理”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正确的道理或原则。它强调的是一种公认的、正确的、合理的观点或解释。
在文学中,“正理”可能被用来强调某种道德或哲学的真理,如“他始终坚持正理,不为世俗所动”。 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这是正理,大家都应该明白”来强调某个观点的普遍认同性。 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哲学,“正理”可能指代某种基本的、不可动摇的原则或理论。
同义词:真理、原则、道理、公理 反义词:谬误、歪理、错误
同义词中,“真理”强调的是客观存在的、不变的道理;“原则”则更多指行为或思考的基准;“道理”较为通用,指事物的规律或理由;“公理”则多用于数学或逻辑学中,指无需证明的基本命题。
“正理”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正”字意为正确、端正,“理”字意为道理、规律。在古代文献中,如《论语》、《孟子》中已有使用,强调道德和行为的正确性。
在**传统文化中,“正理”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相联系,强调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正理”一词给人以正面、积极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公正、合理、真理等概念,有助于构建清晰、理性的思维框架。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争议或分歧时,常常会寻求“正理”来解决问题,如通过法律途径或公共辩论来找到共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正理如星辰,指引夜行者。”
视觉上,“正理”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图书馆等象征公正和知识的地方。听觉上,可能联想到严肃的辩论声或老师的教诲声。
在英语中,“正理”可以对应为“truth”或“principle”,但“truth”更偏向于客观事实,而“principle”则更多指行为准则。
“正理”是一个富含哲学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指导个人行为,也是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基础。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正理”有助于提升思维的清晰度和表达的准确性。
1.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
2.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