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0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01:39
“万死不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即使面临一万次死亡也不推辞。它表达了一种极端的决心和忠诚,意味着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或危险,都愿意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万死不辞”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原文是“万死不辞,以报君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成为表达极端决心和忠诚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勇气是非常重要的品质。这个成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推崇,也反映了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不屈。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人联想到英雄人物在面对巨大危险时的坚定和勇敢。它激发了人们对忠诚和勇气的敬佩和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项重要任务的坚定承诺,或者在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勇气。例如,在团队合作中,当需要承担重要任务时,可以说:“我万死不辞,一定会完成这个任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万死不辞心,忠诚铸剑魂。
面对千重险,勇者自当仁。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场景,背景音乐可以是激昂的进行曲,增强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illing to risk one's life”或“ready to face any danger”,但这些表达没有“万死不辞”那种强烈的文化和情感内涵。
“万死不辞”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表达极端决心和忠诚的词汇,也是*传统文化中忠诚和勇气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的精神内涵。
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什么时候用到我,随叫随到,~!
东汉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权,骄横跋扈,为自己修筑宫殿,准备篡位。忠臣王允担心汉室江山,他问自家歌妓貂禅能否帮他的忙。貂禅说她为大人做事万死不辞,于是王允将貂禅许配给吕布后,又进献给董卓,借吕布的手杀了董卓
1. 【万】 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