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46: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8:46:34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口供。
【引证】
《书·吕刑》-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 、 《礼记·大学》-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其次不辱辞令。 、 《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辞布者。 、 方苞《狱中杂记》-狱辞无谋故者。 、 《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有诏即讯,辞服。 、 柳宗元《断刑论下》-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
言辞;文辞。
【引证】
《礼记·曲礼》。疏:“言语也。”-安定辞。 、 《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不以文害辞。 、 《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 、 司马迁《报任安书》-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
又。
【引证】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组词】
辞色、 辞容、 辞旨
特指政令之词。
【引证】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
借口,口实。
【引证】
《论语·季氏》-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资治通鉴》-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组词】
辞头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引证】
梁启超《谭嗣同传》-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组词】
楚辞
说讲。
【引证】
《礼记·檀弓》。注:“告也。”-使人辞于狐突。 、 《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无辞不相接也。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请辞于军。
辞别;告别。
【引证】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 《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过北郭骚之门而辞。 、 北朝乐府《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组词】
不辞而别;辞朝、 辞世颂、 辞年
推却不受。
【引证】
《公羊传·哀公三年》-以王父命辞父命。 、 《资治通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
【组词】
辞让、 辞不获命
审讯。
【引证】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遣去。
【引证】
《左传》-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 、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
《论语·公冶长》:“辞达而已矣。” —— 言辞表达清楚即可。
《文心雕龙·章句》:“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 言辞的力量。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听了,辞了秦氏,同了贾母,到王夫人房里来。” —— 告别。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辞不忘国,忠也。” —— 言辞中不忘国家,是忠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