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30: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30:06
厌恨:指对某人或某事物产生强烈的反感或憎恶情绪。这种情绪通常是由于长期的负面经历或深刻的伤害所引起。
厌恨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汉语中的“厌”和“恨”,两者分别表示“不满”和“怨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合并形成了表示强烈反感的“厌恨”。
在某些文化中,表达厌恨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不恰当,而在其他文化中,这种情绪的表达可能更为直接和接受。例如,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厌恨可能更容易被公开表达。
厌恨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可能伴随着愤怒、痛苦和失望。这种情绪可能引发对过去负面经历的回忆,影响个人的情绪状态和人际关系。
在个人生活中,厌恨可能源于与某人的长期冲突或对某事的深刻不满。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长期的职场不公而对上司产生厌恨。
在诗歌中,厌恨可以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冲突:
他的眼中燃烧着厌恨的火焰,
对那背叛的灵魂,他无法原谅。
厌恨可能让人联想到黑暗、阴沉的画面,如乌云密布的天空或破败的废墟。在音乐中,可能对应于沉重、压抑的旋律。
在不同语言中,表达厌恨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意义相似。例如,英语中的“hatred”和法语中的“haine”都表达了类似的强烈反感。
厌恨是一个强烈的负面情绪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并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1.
【厌】
(形声。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饱,满足 同: 餍
【引证】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厌。 、 宋·苏洵《六国论》-秦之欲无厌。 、 宋·苏轼《教战守》-求之者无厌。
【组词】
厌极、 厌饫、 厌塞、 厌伪、 厌恋、 厌副、 厌足
2.
【恨】
(形声。从心,艮(gèn)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恨,怨也。 、 《国语·周语下》-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 、 唐·杜甫《兵车行》-役夫敢申恨。 、 唐·李朝威《柳毅传》-恨贯肌骨。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国之恨。
【组词】
恨命、 恨恨、 恨穷发极、 恨五骂六、 恨如头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