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58: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8:54
词汇“厌悁”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厌悁”进行分析:
“厌悁”的字面意思是厌烦、烦恼。其中,“厌”表示厌倦、不满,“悁”表示愤怒、烦恼。结合起来,“厌悁”描述的是一种因长期不满或烦恼而产生的厌倦情绪。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厌悁”常用来形容人物内心的烦躁和不满。例如,在诗词中可能用来表达对世俗纷扰的厌倦,或在散文中用来描述对某种境遇的长期不满。
“厌悁”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主要出现在古代汉语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这个词汇,更多地被“厌烦”、“烦恼”等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文化中,“厌悁”常用来表达文人墨客对世俗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情绪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文人的心理状态。
“厌悁”一词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一种长期的、难以排解的烦恼和厌倦。这种情绪可能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或对未来的担忧。
在现代生活中,“厌悁”这个词汇较少被使用,但如果遇到长期的不满或烦恼,可以用这个词汇来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创作中,可以将“厌悁”融入到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场景中,例如: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厌悁”的词汇,但可以通过组合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例如英语中的“fed up”或“tired of”。
“厌悁”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能够准确地表达一种深层的厌倦和烦恼。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丰富地表达情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1.
【厌】
(形声。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饱,满足 同: 餍
【引证】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厌。 、 宋·苏洵《六国论》-秦之欲无厌。 、 宋·苏轼《教战守》-求之者无厌。
【组词】
厌极、 厌饫、 厌塞、 厌伪、 厌恋、 厌副、 厌足
2.
【慁】
心里担忧。
【引证】
《左传·昭公六年》-舍不为暴,主不慁宾。
扰乱,打扰;惊动。
【引证】
《史记》-先生乃幸辱至于此,是天以寡人慁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