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5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52:13
厌学:指对学活动产生厌恶、抵触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情绪可能源于对学内容的不感兴趣、学压力过大、学方法不当或个人心理问题等多种因素。
厌学一词由“厌”和“学”两个字组成。“厌”字古汉语中意为“厌恶、讨厌”,“学”字则指“学*”。随着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增加,“厌学”这一概念逐渐被广泛使用,并成为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议题。
在**,由于教育竞争激烈,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社会和家庭对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有时会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
厌学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消极、压抑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沉重的书包、枯燥的课堂和无尽的作业,反映了学生对学*活动的负面情绪和逃避心理。
在高中时期,我也曾短暂地经历过厌学情绪,感觉每天的学任务繁重且无趣。后来通过调整学方法和寻求心理支持,逐渐克服了这种情绪。
诗歌: 厌学的日子里,书页如山, 字句沉重,心绪难安。 逃逸的念头,在脑海盘旋, 渴望自由,远离这束缚的圈。
视觉:厌学可能让人联想到灰暗的教室、堆积如山的书籍和疲惫的面孔。 听觉:厌学的场景可能伴随着沉闷的课堂讨论声、笔尖在纸上摩擦的沙沙声和时钟滴答的单调声响。
在不同文化中,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其表现和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国家,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表达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不满,而在东方国家,学业压力和竞争可能是导致厌学的主要因素。
厌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个人情感、动机和环境因素。了解和应对厌学情绪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理解和运用“厌学”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探讨教育问题和学生心理状态。
1.
【厌】
(形声。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饱,满足 同: 餍
【引证】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厌。 、 宋·苏洵《六国论》-秦之欲无厌。 、 宋·苏轼《教战守》-求之者无厌。
【组词】
厌极、 厌饫、 厌塞、 厌伪、 厌恋、 厌副、 厌足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