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01: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01:58
“告状”字面意思是指向有权力的机构或个人报告某人的错误或违法行为,请求其进行干预或惩罚。基本含义是投诉或举报某人的不当行为。
“告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初指向上级或官方报告情况,请求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包括向任何有权力的机构或个人报告某人的错误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告状”常与权力结构和道德规范相关联,反映了社会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告状”也常用于描述个人维权的行为。
“告状”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涉及揭露他人的错误或不当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引起他人的不满或报复,但也可能被视为维护正义和秩序的必要手段。
在学生时代,我曾因为同学的不当行为向老师告状,这让我感到有些内疚,但也帮助维护了课堂秩序。
在诗歌中,可以将“告状”融入描述冲突和斗争的场景:
在黑暗的角落,
他低声告状,
诉说着不公与背叛,
期待着光明的审判。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紧张的场景,一个人正向权威人物报告某人的错误行为。结合音乐,可以选择紧张或悲伤的音乐来增强这种情感氛围。
在英语中,“告状”可以对应为“complain”或“report”,但其具体含义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例如,“complain”更侧重于表达不满,而“report”更侧重于正式报告。
“告状”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涉及权力、正义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告状”有助于更好地描述和处理社会冲突和问题。
1.
【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 、 《书·金滕》-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 《易·益》-告公用圭。 、 《诗·齐风·南山》-必告父母。 、 《仪礼·乡射礼》-以告于乡先生君子。 、 《尔雅·释言》-告,请也。 、 《吕氏春秋·赞能》-敢以告于先君。 、 《书·康王之诰》-敢敬告天子。 、 《书·甘誓》-予誓告汝。 、 《书·汤诰》-诞告万方。 、 《列子·杨朱》-不告而娶。 、 诸葛亮《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资治通鉴·唐纪》-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
【组词】
告事、 告报、 告变、 告荒
2.
【状】
(形声。从犬,爿(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引证】
《说文》-状,犬形也。 、 《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且曰献状。 、 《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凡铸金之状。 、 《聊斋志异》-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 郦道元《水经注》-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组词】
状类、 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